黄稚荃

您的位置:纪念馆首页 相关报道 正文内容
黄稚荃 诗史书画“四绝”的美才女
2011-06-28    浏览(444)    作者:黄稚荃    来源:黄稚荃 官方网站

黄稚荃(1903-1993年)出生于四川江安县。在《稚荃三十以前诗》的自序中,她写道:“余生六龄庭闱,教辨四声清浊,读唐宋人短篇诗。及长就外傅,优游文苑。”—六岁起在家里就开始受到了系统的古典文化教育,长大以后在文化人的圈子里交游。

江安文风盛行,黄稚荃的本家黄姓为江安望族,父亲黄荃斋是江安才子,做过省议员,精诗词、工书法、晓音律。虽为旧时人物,但黄老先生对于女孩子的教育确实具有超前意识,黄稚荃及两个妹妹少荃、筱荃均得到良好的教育。黄稚荃由成都高等师范毕业,1931年以全国前四名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获历史科研究生学位。后任成都第一女子师范、四川大学等校的教授。

诗学杜甫 熨贴深秀

黄稚荃经常随父游历。《杜邻诗存》有一张照片留下了父女俩游历的踪迹。在父亲的熏陶和自己钻研下,黄稚荃精于诗律,她的诗作在“三十以前之作,已熨贴而深秀如此。所谓卓然大雅之音,亦其材性之敏,有过人者矣。”(谢无量语)

1937年夏,黄先生将诗稿寄给居住在香港的吕碧城,吕碧城见到她的诗稿后,即“奖誉有嘉”。在寄赠她本人的《传言玉女》一词中写道:“青莲再世,别是蛾眉娟婳(hua四声,姽婳,形容女子娴静美好)。”对黄先生的诗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。吕碧城与鉴湖女侠秋瑾相知相惜,是人称“雄辩高谈惊四筵”的民国著名女诗人。

二十世纪著名诗人、书法家谢无量在《稚荃三十以前诗》的序中评到:“集中丁丑避寇诸章,骎骎(qin四声,马跑得很快的样子)摩少陵之垒。”指出她的诗作力追杜甫,有工部胸怀。实际上是因为除了黄稚荃先生热爱伟大诗人杜甫的诗歌,着意于杜诗,更重要的是她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、中华民族正处危难之时,人民在颠沛流离、水深火热里挣扎。作为身处其中、具有正义感的诗人,当然就有杜甫一般爱国爱民、悲天悯人的情怀。正如她的组诗《丁丑秋避寇还蜀杂诗》跋语中所记载的一样:“民国二十六(1937)年八月三十日,日寇大举进攻上海,十五日轰炸南京,予率诸幼稚还蜀,一月始抵重庆,途中作诗十四首。”

其中之一:佳丽南朝地,偏安不可求。风掀黄海浪,兵逼白门秋。未觉还家乐,翻城避地忧。覆巢悲累卵,何处足淹留。该诗对于政府的偏安十分不解与悲愤,发出了“覆巢悲累卵,何处足淹留”的呼声。

另外一首则讲自己在逃难过程中的感受:天地扁舟窄,凄凉八月决。荒墟余废垒,古树有归鸦。江水湛湛际,寒芦瑟瑟花。离心杂孤愤,日暮怅天涯。

那种无以复加的离乱苦痛,只能用“凄凉”“孤愤”来表达了。她的老师赵香宋评这组诗中某句是“人在句中。”

潜心书法 善画墨梅

黄先生的诗来源于她那饱经忧患的生活。但凡涉及她丈夫的文字里,总会感受到她对夫君冷融(字杰生)的怜爱与尊敬,她希望能够相夫教子、长相厮守。然而世事险恶,冷先生在蒙藏委员会和西康省民政厅任上,因为力主抗战、严禁鸦片、整肃吏治,触怒了当时的军阀而遭人暗杀于温江公平场。某些人想“尽快安葬”以草草了事,也有人寄来恐吓信,阻拦真相的调查。黄先生强掩悲痛,力申正义,要求当局“立即上报中央,请明令缉凶”。还撰挽联:“取义成仁,正气长昭君不朽;简贤依德,余生荼苦我应甘。”真挚情义,令人唏嘘不已。

在《杜邻诗存》一书中,有一张黄先生28岁时就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的照片,在今天的人看来,她也是真正的美女。记得1995年夏天,徐氏同门佛山丁氏夜宿我家,翻阅刚刚出版的《杜邻诗存》一书时,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:“黄稚荃太美了。这才是真正的才女、真正的美女啊。”

“母亲中年时,生活极度清贫,加以阿迪森斯病的折磨,真可谓贫病交加。”(其子黄怀昭语)就在这样的情况下,作为学生,黄稚荃先生在其晚年,整理出版了向楚的诗稿。她在《空石居诗存·前言》里讲:“乙未(1955年)冬,稚荃因病还成都疗养,常与先生相见,闲谈辄及诗”。自回成都养病以来,她的生活却是每况愈下,最困难的时候居然是“家中水米皆无,母子向隅,陋室无烟。”但是,黄先生并没有为困难吓倒,如她的儿子黄淮昭所回忆:“仍念书、练字不辍。”就这样,黄稚荃先生数十年潜心研究书法,于篆、隶、真、行、草诸体皆工,并善画墨梅。世人认为她的诗、史、书、画成就很高,号称“四绝”。今人以能够得到她的片纸只字为荣。

黄稚荃先生由大家闺秀,到京都才女、青莲再世,到中岁抚孤、不改其乐,直到老年。她的品格、才学、艺术都得到世人推崇,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标签:黄稚荃,诗史书画,“四绝”,美才女
分享:
上一篇:
下一篇: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